《学前教育研究》
一、 引言
习惯养成行动,行动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让人终身受益,而坏的行为习惯同样也极容易让人走向歧途。幼儿在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至关重要,所以教师就要在幼儿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行为习惯,学习方面各个方向的塑造,然而,由于目前当代的家庭现状,当代的家庭结构大多都是一个学生为主,父母过分地溺爱学生,导致了有些幼儿行为习惯不端正,需要教师进行教育并及时地做出纠正。常言道“三岁看老”,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小做起,学生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影响其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前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行为习惯塑造的意义,并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培养方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内容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教育内容,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包括多个方面,比如说卫生健康方面,有些幼儿饭前便后不洗手,打喷嚏不捂住口鼻,睡前不刷牙等,教师首先要将这些内容纳入学前教育行为教育的内容之中,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不良生活行为的坏处,比如说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引起某种疾病,不利于健康。就是要做一个带头作用,在学生中树立榜样,让学生明白教育行为的内容和内涵。
具体来讲,教师应重视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如在饮食、起居、卫生等方面进行引导,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会按时睡觉、按时起床,饭前便后洗手等等习惯;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五个领域,调动学生乐于学习的心理动机,形成喜欢阅读、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细致耐心等品质,奠定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重视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人格发展,引导学生知道遵守行为规则,待人有礼,尊重长辈、关爱他人、乐于分享、充满爱心等;教师应重视学生人际交往习惯的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教师应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引导学生主动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提升人际沟通能力。
三、 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优化教育环境,指导行为习惯发展
关于环境对于一个人行为的影响,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这个典故作为重要论据,而现代也有生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的确,越来越多的教育案例证实环境对在儿童的行为习惯构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极的环境能够给人不断向上的力量,并自觉形成良好行为,而消极的环境则极容易让一个人走向堕落。针对此,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环境的建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熏陶和影响,激发学生建构良好行为习惯的潜力。
初入幼儿园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差,教师需要结合一日生活创造环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教师应强调时间的重要性,在早操、上课、吃饭、午休、自由活动等环节,设计明确的时间标志,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到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自觉调整自身行为,形成行为模式,久而久之则会养成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再如,为培养学生的道德习惯,教师可以设计轮流值日,指导学生参与擦桌子和椅子、整理书籍与玩具等活动,在值日中坚持做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服务他人的良好品质,引导健康的行为习惯。
(二)注重教育方法,激发幼儿自主意识
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与行为模式,设计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引导、督促学生逐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的行为习惯。例如为培养中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设计了“多彩的水果和蔬菜”的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提供了蔬菜实物、蔬菜头饰、菜刀、菜板、果蔬拼盘等教具,并设计猜谜语、找朋友、角色扮演等游戏,引导学生探索常见的水果、蔬菜的外形特征,学会按食用部分进行归类,了解水果蔬菜营养丰富,形成多吃水果和蔬菜的好习惯。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促使学生回归生活,探索知识,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上一篇:民歌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