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

怎样让孩子听你的?幼教专家:讲故事,用3个心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6

我所在幼儿园的孩子,特别喜欢在午休时听老师讲故事的音频,每当孩子们骚动未平,只要老师说一句:“听故事时间到了。”大多数孩子都会安静躺下,等待故事。周三听了《不听话的雨伞》,周四孩子们还想听,周五,还有孩子要求:“今天还要听《不听话的雨伞》。”

老师讲的故事仿佛有魔力,孩子们听着,总能酣然入睡。

我们给孩子讲的故事,来自澳大利亚资深幼儿教师苏珊·佩罗的著作《故事总是有办法》。苏珊·佩罗认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讲故事。因为故事中的隐喻可以作用于孩子的心灵,化解孩子的各种挑战性行为,让他们的行为发生正向的转变。

看到这,你可能要怀疑,故事的魔力有这么大吗?

对,先来听听3个真实的故事。

(一)

有一位母亲,她觉得9岁的儿子是神童,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名科学家,就跑去请爱因斯坦给点建议。她问道:应该给孩子读什么书呢?爱因斯坦回答:给他讲故事。这位母亲不相信,觉得爱因斯坦是在开玩笑。爱因斯坦接着说:如果你想让他聪明,就给他讲故事;如果你想让他有智慧,就讲更多的故事。

在爱因斯坦看来,学再多的知识,也都是人类已知的东西,想要搞出伟大的科学发明,必须探索未知的领域。故事,就是帮助我们探索未知的想象之门。

(二)

有一位学心理学的妈妈,认为故事里那些想象出来的东西很荒谬,她很怀疑苏珊·佩罗关于故事对孩子的教育作用这一说。

有一天,她带孩子到公园玩。在秋千边,一个奶奶和孙女争了起来。奶奶想要孙女系上秋千的安全带,孙女不愿意。老奶奶就不推秋千,孙女在秋千上哭,两个人僵持在那。奶奶说的是有道理,不系安全带,万一从秋千上掉下来,可能会摔胳膊。但是,对这个小女孩来说,讲道理显然没用。

这位妈妈突然想要验证一下故事的效果,她于是走上前,小女孩说:“你知道吗?秋千上有一条魔法带,系上后,你就会变成小公主,飞得高高的。我能帮你系上吗?”结果,小女孩居然不哭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点头同意了。

(三)

我女儿生病了不肯喝药,爸爸就会给她讲一个艾莎公主生病吃药的故事。“艾莎公主鼻子塞住了,还打喷嚏,太难受了。医生给她开了药。她闻到药的味道有点奇怪,但她是勇敢的冰雪女王啊,没什么能难倒她的,她端起杯子,把药喝光了。喝完药,艾莎公主感觉好多了……”爸爸的故事还没讲完,我女儿就把药喝了。

为什么故事有魔力?

苏珊·佩罗说,她在教家长讲故事的过程中,家长们大多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但是,一旦他们开始尝试,就会发现,故事真的有魔力。

当我们的祖先在学会使用火之后,就开始在晚餐后聚在火堆前讲故事。一开始,故事可能很简单,比如一个小孩,半夜出门,然后死掉了;另一个小孩,勇敢地战胜了野兽。这些故事,包含着最朴素的经验总结和最简单的人生智慧。可以说,它们是人类最早的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研究发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右脑(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当孩子出现“挑战性行为”,比如无缘无故破坏东西、欺负小动物、偷拿东西、伤害其他孩子时,用左脑式(逻辑思维)的回应,也就是跟孩子讲道理,就好像鸡同鸭讲,非但不能化解挑战性行为,还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被理解。

这时,通过讲故事(形象思维),和孩子在同一频道上(右脑)建立联结,才能帮助他们平缓情绪。而只有当孩子平静下来后,才能被引导到左脑上,关注问题的解决。

最后,故事是人生的演习

我们常说,从失败中学习。殊不知,故事便是孩子最好的学习场景,甚至可以说是他们的人生演习。因为现实不一定能给我们充分尝试的机会,而故事带来的虚拟世界则不同,孩子通过想象一次次体验着故事中的情境,磨炼自己。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解读童年的秘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