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
周念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系教授、心理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教委信息中心特邀专家。
我之所以要谈这个话题,是源于当今学前教育的一些现象。
现象一:幼儿双语热
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要有目标意识,项目的目标不只是环境改造,更核心的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落实和儿童的发展。站在这个高度上,我们才能去检验和衡量自己的课程改革是否到位,环境创设是否到位,活动组织是否到位。
现象二:很多幼儿园彰显着欧美色彩
现在很多幼儿园彰显着欧美色彩。这些花样繁多的欧美色彩幼儿园反映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正在自觉成为ABC(American-Born Chinese)。此外,现在的学前教育课程里,海外课程占主流。我在思考这个问题,若干年之后当我女儿有了孩子,孩子若问我:“姥姥,你是研究中国学前教育的,那你研究什么课程呢?”“我研究了一大堆外国名称。”“那你研究中国吗?”“宝宝,对不起,没有。”如果有这一天的话,我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泱泱大国,难道就没有一点继承自己文化的意识吗?自从我假想这个情境后,我每天都觉得有一种迫切感,有一种时代的使命感在召唤。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孩子有多少本土文化认同?几年前,我去大阪一个幼儿园。当时是三月份,所有的孩子都穿着小短裤,而我穿着厚厚的棉服还在发抖。园长告诉我,这里有个来自中国的小男孩,才来半年,问我要不要跟他说话?我说要啊。这个小男孩过来了,一百个不睬我。园长说他不愿意跟我说普通话,让我用日语跟他说。随后,他跟我说话了。那个时候,我的心猛地抽了一下。这个孩子才3岁多就知道在这里说中文没有自信,很自卑。
另外一件事是此前我在日本一家律师事务所做注册会计师。有一天我对老板说我接了两个电话。老板立刻说你怎么可以接电话?我说我为什么不能接电话?他说如果他的客户知道中国人在这里打工,会全走光的。我当时非常生气,老板平时以我是东京大学毕业生为傲,但现实却是如此。这两件事使我明白如果我们国家没有足够强大的话,我们在国际上都会受到被人歧视的待遇。
三年之后,我又经历了一件痛心的事情。当时,香港教育行政署请我去香港指导一个幼儿园做研究。园里老师告诉我这个孩子就是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我进去跟他说:“小朋友,你好。”这个孩子见我说话,第一反应是惊恐地一跳,往后退了几步。看他这个反应,我跟园长说请孩子妈妈过来。
他妈妈一见面就跟我说广东话。但我从她的口音判定她不是广东人。我问她能不能用家乡话跟我说话。她听了就流泪了,她说她到香港半年,从来没有敢在家里跟儿子说过家乡话。后来,我们见到了孩子奶奶。奶奶是香港人。那就意味着,如果说普通话就比别人低一等。
这个事情在我心里烙下很深的印记。如果在我们的学前教育课程中还一味地以西方为风向标,或许以后这些孩子提起自己中国人的姓都会感到难为情。学术应该有学术的含量,但是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我们要警惕我们自愿成为学前教育的文化殖民。
确立中国文化教育自信迫在眉睫。
我们来看一下时代背景。近来,央视陆续播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等节目;畅销书方面,《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梁启超家书》一度受到热捧,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结晶。
那么何为文化?何为文化自信?为什么要确立文化自信?如何确立?文化的“文”,甲骨文里是“鱼纹”的意思。
上一篇:成渝双城经济圈学前教育联合研讨会暨绵阳市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