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师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先选课、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专业后续课程如学前儿童营养与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教学效果,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在幼儿教育中教学质量和保育工作。随着现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并分析其可行性,以适应幼儿教育的需要,成为新的课改内容。
1 学前教育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 理论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人体解剖生理学》内容繁多,其特点表现为概念多、专有名词多、结构复杂抽象、生理过程理论性强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活动主体,学生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一教学模式在今天仍占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模式下,教学过程以教师讲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继承知识,学习参与度不高,听课枯燥无味,教学气氛低沉,使人昏昏欲睡,很难集中注意力全程学习。即使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利用图像、文字、声音和视频等形式来讲解人体结构,理解其生理过程和功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不再一味的沉闷,但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学习的能力,教学质量仍有待提高。
1.2 实验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师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归属是二级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但《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依托于二级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由生科院教师进行教学,实验室已在生科院实验大楼。《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室承担了全师院所有专业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教学资源紧张。实验室建设中,由于学院经费紧张,并优先建设本学院专业实验室,公共实验室的建设便落后一些,使得所使用的标本等陈旧、有的残缺甚至损坏。这影响了学生的观察效果及动手操作效果,学生学习主动性减弱,对《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课产生厌倦。
1.3 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从历史角度来看,目前《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教师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教师学历普遍偏低,缺乏优秀人才引领此学科。虽然,在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的教师通过继续教育形式获得了更高的学位和学历,但因为继续教育胶产学习的时间较短,有的甚至是通过假期集中短时学习,使得教学、管理水平,特别是科研水平提升并不显著。另外,为了各种各样的评价指标,高校普遍重视科研高于重视教学,导致教学激励机制不如科研激励机制,使得更多的教师忙于做科研,花在教学上的时间相对较少,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2 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质量的应对策略
2.1 创新教学模式
2008年,美国学者David Penrose正式提出概念“微课”,并提出了建设微课程的5个步骤:提炼教学核心概念;撰写15~30s的简介和总结并提供背景资料;录制1~3min的录音和视频;设计课后作业;将录音或视频与课后作业上传至微课平台。慕课(MOOCs)这一概念是由2008年加拿大的两位学者联合提出的,是短语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大规模在线的开放式课程的简称。其本质是运用网络的形式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其中,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影响尤其重大。慕课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实现“翻转课堂”,最显著的优势是学生可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和方式,实现数字时代的碎片化学习。目前,我国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与智慧树网共同成立了在线教育平台“智慧树”在线教育,教师可在此平台上构建人体解剖生理学MOOCs,可分为在线课程和线下课程,在线课程主要包括知识点解读、视频、测试题、考试题等,线下课程包括师生互动答疑、翻转课堂、学习讨论区等。利用“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教师在课前发布慕课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前在线自主学习,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相互讨论,互动答疑并分享结论等,从而实现“翻转课堂”,这种由“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到“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模式的转变,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对人体解剖生理学这门比较难学的课程来说,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内化。
上一篇:小儿推拿在幼儿园领域的具体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